dapengde 的确是, 有个语境的问题. 像我作为一个外来的读者, 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没有语境, 也没有时序. 这也算是个 dependency 的例子.

yihui 兄有的文章适合放在公共场合, 有的更像是朋友间对话或和自己的对话. 我是用外来者模式还是用朋友模式去看, 也会影响我的感受. 而且就净土宗系列文章来说, yihui 兄在上面给我的留言, 和他的博客所呈现的信息和气质是不同的. 博客里可能就像他自己说的, 是在含蓄地表达, 但对于外来人会有点没有重点, 有点藏着掖着的感觉. 这和他上面的留言带来的体验完全不同. 这里有个写作动机和说话场合的冲突.

yihui 兄说的那种用作品说话的价值观我是很赞同的, 所以很反感什么都不做的人对真正在创作的人非建设性地指指点点. 这也是我最开始说那些话的原因. 当然没想到绕来绕去很多是我的误解罢了.

    flujoo 你说得太对了:同样的文字,从不同模式不同角度解读,感受有很大差异。网络把这些混在了一起,而对于作者,在自己的地盘说个话还得瞻前顾后,太累了。去年就遇到这么一出,写了篇《回国记》,发到了自己的公众号(订阅数才几百,大部分都是朋友),结果不知道传到了哪里,受到了大量谩骂攻击。有时候不论说什么,都有可能无意冒犯到一部分人,索性不说了,博客公号朋友圈都不写了,只道天凉好个秋,不图别的,少浪费生命罢了。

      dapengde 我价值观和你完全一致, 但也能想象这样的文章有多敏感, 投到某些人群里几乎就是炸弹. 疫情以来相关的这些事, 别说和外人了, 和朋友亲人也会有价值观上的分歧. 什么是爱国? 这一问, 就可以把人群问出好几派. 我现在都尽量不发这些内容, 实在太耗精力.

      dapengde 问题在于,有时候遇见个事儿想搜个答案,搜到的答案全是 tidyverse 版本,不学的话看不懂。

      我记得几年前 David Robinson (好像是)推广 tidyverse 时,有人说,虽然 tidyverse 比较好学,但由于其晚出,所以如果遇到问题,在网上搜答案,大多数回答是基于 base R 的,这很不方便。他的回答是,let's flood the internet with tidyverse solutions (大意)。现在看来他们做的很好啊。

      http://varianceexplained.org/r/teach-tidyverse/
      http://varianceexplained.org/r/teach-hard-way/

      这两篇是他写的推广净土的博文,跟这篇翻译文对照看挺有意思。

      flujoo 真的非常感谢兄台这一席话,给了一个我未曾细想的视角(顺便还让我头一回惊觉平时一贯跟我嘻嘻哈哈的 dapengde 竟然如此了解我)。容我再多想一段时间。以如此坦诚态度与我对话之人,想来你可能还真是第一个。我知道一定有人对我所说所写有意见,但这些人往往会选择匿走,我无从得知他们到底怎么想。

      flujoo 我的确有藏着掖着的意思,含蓄非我所愿,只是担心真要把话亮明了的话,会引发无谓的价值观战争、分裂人群,浪费群众的时间。

      Liechi 没有独门秘技,只是普通复制粘贴链接。一来,我浏览器里常年开着一两百个标签页,都是待写或待评论的主题,写一篇、复制一个链接、关一个标签页;二来,我脑子里还装着一大堆莫须相关的链接,写的时候它们会不停往外蹦,我也管不住(偶尔忘了确切出处,一搜就又蹦出来了)。

        flujoo 歪个楼. 大家对 tidyverse 的讨论和我昨天看到的 Mathematica 的一篇文章有些微妙的呼应:

        歪个歪楼,第一眼看成了 Metallica 😅 脑补了一山不容二虎……

          yihui 谢谢你这么说! 你这种坦诚的风格真的十分少见, 我十分敬佩. 我后来读到了你说自己早年 "过分" 宣传的博客, 这也提醒了我. 像我自己之前就喜欢用 "完爆" 这种词. 创作者一定会受限于自己的时代, 他们只能在限制自己的问题丛林中, 向着目标找到一条崎岖的路. 工程越是复杂就是越是如此. 有时候过分的比较非常不公平. 而创作者有时候又比较脆弱, 有时候哪怕是客观的批判也会熄灭摇摆不定的小火苗. 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提供他人更多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批评. 扯远了, 只是有感而发.

          songl 朋友你觉得 Fade To Black 第一句像 "老张开车去东北" 吗?

          yihui 我浏览器里常年开着一两百个标签页

          你是用 Chrome 吗?那么多标签页你是怎么切换的?Chrome 标签页多了都挤在一行,只能看到图标,都分不清哪个是要看的标签页。我用过Vertical Tabs,不过效果不太好。有时候弹不出来,有时候会覆盖页面内容。

          Edge 浏览器的 vertical bar 解决了我的痛点,但是目前 Linux 只有 dev 和 beta 版的 Edge,这两个版本都有些问题。

            CyrusYip InfinityLoop 对我而言,工具无法解决我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怎样收纳或排列这些页面,而是我的野心太大,总是想读我根本不可能读完的信息;当然有时候也是我太爱管闲事,比如看到一则推特消息,觉得有些感想(负面的居多),但又不想立刻发表,所以就一直开在那儿,就比如上面我提到的 Matt 那条,我知道将来一定会有很多合适的时机让我引用它,这也给别人一个我好像信手拈来链接的印象——确实很多链接就堆在我眼皮底下。

            因为过去一年多实在太忙了,这种标签页堆积成灾。直到最近才松口气,开始整理、评论它们。等这个数量降到我觉得可控范围内了(一二十的样子),我会转向 chuxinyuan 说的办法,用一个专门的页面记录这些链接。其实去年夏天我本来已经开始用这个办法了,但后来又被打断了。直接在一个 Markdown 文件里贴这些链接并加一句简单注释的话,会大大节省浏览器空间,更重要的是,当这些链接贴在一起时,给它们排序会很方便。对每一个新插进来的链接,你可以即时决定它的优先级;重要的往前排,不太重要的往后排。有排序之后,就可以专注最重要的小部分链接,而更有定力舍弃一些鸡肋链接;把最重要的和最不重要的一比,就很容易放弃最不重要的那个,这在浏览器标签页中难以实现,因为新打开的网页往往出现在最后,你不会特意把它拖拽到前面的某个位置,而一个页面一旦打开,就算之后重看觉得食之无味,但一定也会觉得弃之可惜,生怕错失了什么。在浏览器中开着的页面,你看到它具体的内容会评估它的绝对价值,所以难舍弃;在记事本中记着的一串链接和简评,你更容易评估它们的相对价值,不会把它们具象化,所以它们的勾魂力会弱一些。就像你扔掉一颗莴笋种子,根本不会多想(莴笋种子非常细小、看都看不太清楚),但要是它已经长成一株亭亭玉立的莴笋站在你面前,再让你拔掉它丢垃圾箱的话,你会万般不舍。(嗯,是的,最近我的莴笋长得有点疯,所以举这个例子)

            所以我要解决的问题是说服自己:朕批不了这么多折子,朕批不了这么多折子,朕批不了这么多折子!少打开、少收藏、少管闲事!

              yihui
              Matt 真是个多灾多难的人啊,明明做了那么优秀的工作,但不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就是被误当衬托同行的背景.

              如果一株亭亭玉立的莴笋站在我面前,那结果必然是炒了啊.丢,别说动作,就是起这个念头都是"罪过,罪过."另,收获鱼腥草的季节到了,不知长势如何?

                Liechi Matt 真是个多灾多难的人啊,明明做了那么优秀的工作,但不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就是被误当衬托同行的背景.

                我总是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他拥有我们厂的宣传攻势,会不会煽动群众相信中括号和 := 是更高雅的语法形式?换句话说,我们厂产品的成功,多大部分该归功于我们无休止的宣传?可惜这种平行宇宙的试验无法做。

                Liechi 收获鱼腥草的季节到了,不知长势如何?

                我们又歪楼高百尺了。鱼腥草去年死了,今年重新种了几根,现在刚发出第一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