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3zhen 居然一口气蒙对了文献,这运气我今天应该去买两张彩票(其实也不算全蒙,我看了您的 Google Scholar 主页,根据您的提示选了一下可能匹配、您是第一作者、以及引用相对多的文章)。说到孩子,就您的经验,您感觉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小孩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挑战?是否很难让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甚至只是中文?
liu3zhen 我的记忆碎片比较多,偶尔会翻出很久以前的事情。海燕师姐在统计之都活跃的时代,我感觉国内生物信息才刚刚起步,我们这个论坛里谈论生物信息的基本上都是国外的留学生;当然那个时候我对生物信息啥都不懂,看他们说得天花乱坠我两眼懵圈,直到后来到了 ISU,上了 Dan Nettleton 老师的一门基因芯片课,才略有了解(现在也基本忘光了)。我现在记不太清我究竟是那时候在那门课上发现有些流行 R 包里的函数写得很糟糕,还是在另一门贝叶斯课上发现的,我感觉对 R 的计算效率了解透彻的人应该会对你们领域很有帮助(R 的运算效率很容易让人误解)。虽然我也不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但要是我将来什么时候能抽出两个星期时间,我很有兴趣去你们实验室蹲点,看看你们的具体计算,尤其是作图。我们公司的二号员工(Joe Cheng)前年花了几个星期看了一下 R 里面关于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相关的包,他本来没有这方面的背景(他是 MBA 出身然后业余爱好编程),但他很快发现,有个流行的 R 包效率太低,他用 C++ 改写了一下,让它的速度变快了几百倍,他感到非常得意。我觉得这样的事情要是我也能办一两件,肯定同样会有巨大的满足感。哪怕办不到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计算领域有一些好习惯如果能在实验室里贯彻(比如如何写 R 包、如何分析代码速度瓶颈等),也会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不过您的实验室已经非常先进了,大家都用 GIT 和 R Markdown。
您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统计之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