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hui
不是体力上的苦和累,而是时间的大量投入和回报的不匹配
在学术界,不仅生物领域,科研人员在时间上确实投入很大,工作占用了许多晚上和周末的时间
去年导师问我一个问题:你每天工作几个小时。那个时候刚好夫人和小孩回老家了,忽然意识到我好像从醒来到睡觉之间基本都处在工作的状态。目前国内科研工作竞争压力大,其实身边的人都差不多。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因为在工作时间往往都应付许多琐碎的事务,而周末及节假日是难得的没有人打扰的时间,许多人都用来集中写文章、写申请书等等。
回报我觉得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上的。科研注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因为它是一个慢慢积累、实现从无到有的创作。《大数据时代》上面曾经写到(大意):许多研究方向注定是会失败的(但是当时人们的认识还不足以了解到),以至于许多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最终还是默默无闻。
另一个是生活上的。目前国内青年科学家的生活状态却不容乐观。前一阵子看过北京某研究所的青年跳槽到其他地区的高校,就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无法承受北京的高房价。他在业内应该非常优秀,所以才很轻松实现跳槽。最近流行晒工资,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青年科学家的收入是很单薄的。
现在小孩慢慢大了,我想以后可以一块儿自习,这是我的“梦想”。
目前我在国外访问,收入不足以支撑一家三口同时来,所以我们基本陷入了“爸爸丢失、妈妈焦虑、孩子抓狂”的中国式家庭。所以等今年的访问结束,后面我也不打算出来。科研无止境,能在国内陪孩子一起成长,也是件倍感欣慰的事情。我脑海中也经常浮现:周末的时候,我在电脑前看文献,小孩在身边写作业,哈哈~~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许多老师从40岁左右开始有重新拾取科研,那个时候家庭稳定、小孩已经长大、家人也不需要你陪了。但是,这种纯粹是兴趣驱动了,因为国内的许多名利已经和他们没有关系了。
数据挖掘就好比做实验,一个接一个的分析
这也是刘老师的语录,确实。现在的数据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肉眼,或者简单的折线图就能看出数据背后的本质来了。所以就需要借助各种手段来洞悉背后的科学规律。可是,生物与生态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因此只有在给定各种条件下进行数据的各种分析。例如:不同的分类体系结果如何?不同的季节结果如何?不同的时间段结果如何?优势种结果如何?换一种数据转换方式结果是否会有影响?。。。。。。。
哈哈,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liu3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