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宁夏公布其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全部出炉。据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市区所报GDP之和为119232亿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为106768亿元。



去年,本报曾经独家报道了国家与地方两级之间GDP相差8048亿,一年之后,这个差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50%,达1.2464万亿。



按照简单的逻辑来计算,半年差额达1.24万亿,全年差额就有可能达2.5万亿。而这虚增出来的2.5万亿差额,几乎可以等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4个直辖市2006年全年的GDP总量。



在两级GDP差额已经不是秘密的同时,有理由要问,为什么这种差额会在大家关注的眼光下,会再度扩大。



新因素使重复统计增加



据记者了解,我国各地区GDP的统计是分别统计的,在计算投资、贸易的过程中,GDP的加总过程就不可避免会重复计算。而在其中,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合作正是促使GDP重复计算的一个新的因素。



这几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崛起、泛珠9+2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各地之间的互相投资、贸易合作加强。在经贸往来的同时,在计算GDP的时候,各地则有意无意地把数据计在本地账下。



以某地区6个省市为例,该6省市2005年全年GDP总量的增速为15.4%,2006年为15.9%,可以说是一直平稳增长。随着区域经济合作项目逐渐落到实处,可今年上半年,该6省市GDP总量,相对于去年上半年而言,大增24.6%。



对此,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副主任赵彦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加确实会使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的难度增大,会造成比较大的误差。



地方再度挑战中央权威



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曾表示,2007年我国统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完善GDP核算方法,加强数据之间的衔接,尽快实施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各省(区、市)GDP。



半年多过去了,各地自行发布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扩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国家统计局也知道这个问题,但一时半会解决不了。”



赵彦云表示,目前,我国统计系统是由财政部拨款到国家统计局,再分拨到地方统计局,但这些资金不足以支持更高精度的调查统计,当地统计系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就使得地方政府的势力乘虚而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记者 薛黎 阮奇)



(责编:赵珂)



2007年08月02日 13时12分 上海证券报



做计划时候地方就比上头大。不光GDP,其他指标也是一样的。
2 个月 后
地方的官员为了把政纪搞上去,所以虚假数据很多

前段时间不是有个统计局长辞职了嘛

应该就是这个原因把
曾经在市统计局实习的时候,就看到了虚假的一面
技术上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本地的统计元,将12月底(即年底)的外币贷款累计余额换算成人民币时,竟然用12月底的汇率中间价~~



我觉得12月累计额应该用全年累计平均汇率,而不是蛋蛋12月底这个时点的汇率吧
9 个月 后
  一是分级核算。下一级的加总都不会等于上一级的总额。诸如民航、铁路、银行等,都是全国统一核算,核算全国GDP数据时要包括,核算各省数据时也不应缺位,但分辨的难度很大,误差也难以避免。



 二是地区之间可能重复。为什么总是地方汇总高于全国,是否存在重复统计?这种情况有可能存在。比如一个企业集团,它是一个大法人,在A地注册并经营,其数据被统计到A地区。但其所属的小法人在B地经营,其数据可能又被统计到B地区。虽然统计制度规定及在实际工作中都努力避免这种重复,但重复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三是各地GDP数据要经上级统计部门联审,下算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