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我们这个论坛内很多人不了解我国的卫生统计学,甚至看到rtist老兄竟然说出国内卫生统计学出身的很少配得上专家二字,可见国内统计界很少了解卫生统计界的发展和一辈辈卫生统计学家为了国内卫生统计学得发展所作的贡献,我向有必要让大家更加了解这里,将会在这里陆续介绍国内的卫生统计学家。现在卫生统计学的发展越来越好,很多学校,包括人大和许多医科大学开设了生物统计、卫生统计专业,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更不要说卫生统计出身的很少配得上专家这样的话
以下为引自《中国医学通史》关于卫生统计学发展的简要介绍,之后我会重点向大家介绍卫生统计学的专家:



五十年代初期,引进了苏联一整套卫生保健统计方法制度,是进行我国卫生资源统计与卫生服务统计的始点。1950年,政务院卫生教育委员会成立了统计处,负责搜集、整理文教卫生统计资料,并推动文教卫生各部门建立统计工作。接着,卫生部在医政、防疫、保健等业务处,配备了统计人员,负责进行了卫生机构、床位、人员等基本情况统计、传染病统计和生命统计。1954年,文化教育委员会统计处并入国家统计局。1952年,卫生部首先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定期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并不断对统计报表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55年,卫生部的卫生统计报表已增加到33种,1958~1965年,减为8种

  针对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卫生统计专门人才奇缺的状况,许世瑾、郭祖超等人于1950年在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开办了医学统计方法、生命统计等各种类型的统计训练班,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卫生统计业务骨干,壮大了统计队伍。

  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版了一些医学和生物统计学专著和译著,如杨纪珂《数理统计方法在医学科学中的应用》(1964),金正均《医学实验设计原理》(1964),范福仁《生物统计学》(1966),薛仲三《医用统计方法和原理》(1965),杨纪珂、汪安琦译《应用于农学和生物学实验的数理统计方法》(1963)等。l'S5b0V7b5t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卫生统计工作中断4年,各方面的科研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卫生统计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随着统计机构的恢复与改革,特别是1983年12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颁布以来,使统计工作有了规范和准绳,激发了广大卫生统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卫生统计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到1994年底,已达8000余人。卫生统计各业务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医学统计学和卫生管理统计学在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上均取得了累累硕果。

  1980年前后,各级卫生部门组织了大量的专项调查。如1981年结束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职业病普查工作。开展了对结核病、高血压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的调查。进行了青少年身高、体重等健康状况调查。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国家统计局于1983年底进行了全国儿童基本情况抽样调查,该项调查涉及297个县,调查儿童人数达17.9万人



rGE-qC   1984年9月在广西南宁市举行了中国卫生统计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建立了学会的办事机构。在丁道芳的积极筹措下,学会于1984年9月创办了《中国卫生统计》季刊。为满足广大卫生统计工作者渴盼加强交流的愿望,于1988年改为双月刊。该刊物代表了我国卫生统计研究的先进水平。学会的建立,带动了卫生统计学的研究。学会在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培训班、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推动地方学会的建立、开展国际交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统计工作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1985~1989年间,有江苏、浙江、安徽等10余个省市相继成立了卫生统计学会。1987年成立了全军医学统计学专业组。1985年11月,受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的委托,陕西省卫生厅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筹办了“医院指标体系座谈会”。会上提出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以便能够综合、全面地衡量和评价医院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次会议推动了医院管理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至八十年代末期,各业务主管部门已基本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本部门事业发展情况和体制改革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开始招收卫生统计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7年11月,我国第一位卫生统计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由于大批高级卫生统计学专门人才充实了卫生统计专业队伍,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水平,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八十年代后期,各医学院校相继成立了卫生管理学院或卫生管理系,招收卫生管理、卫生统计专业的本科生,进一步提高了卫生统计专业队伍的素质。  在医学统计学的研究方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医学统计学在卫生统计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继续起着领先和带头作用。在1978~1989年间,出版的医学统计学专著和译著达30余部,这些统计著作结合某一医学研究领域,介绍了医学统计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适用范围,并列举了大量医学实例,方便了医学科技要员的查阅和使用,对基层卫生统计人员迅速掌握统计工具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西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程序集(1985),金丕焕等《医用统计程序集(版本2.0)》(1986),为医学统计的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SPLM交互式中文统计分析软件》(1989)采用交互式统一算法,在程序功能、数据维护、结果输出等方面更具特色。由于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广为普及,提高了医学科研质量,使医学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今天就首先向大家介绍我国卫生统计学届的三位奠基人,届时上文提到的郭祖超、许世谨、薛仲三教授。

首先讲讲郭祖超教授吧。

郭祖超(1912-1999),医学统计学家,军队卫生统计学家,医学教育家。1912年1月20日生于江苏省青浦县(今上海市)。1934年以第一名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系,并留校任教育统计学助教。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校内迁重庆。1943年调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科统计学讲师,后升副教授。1946年随校返迁南京。1947年,由中大医学院推荐,世界卫生组织资助,郭祖超于9月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生物统计,并加入美国统计学会。

  1948年9月,郭祖超如期返回母校,并参加护校应变活动1951年升任教授。1953年中大医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2月,他奉命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卫生工作总结。同年8月,第五军医大并入第四军医大学,郭祖超举家随校迁居西安。他在第四军医大学担任教学、科研、咨询等任务长达30年之久。1956年6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1月批准郭祖超由职工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1月晋升为上校。1986年晋升为一级教授,享受正军级待遇。1988年改为文职。

  郭祖超著述丰硕,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作品问世,其中尤以第一、二、三版最为卓著,并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他于1943年投身医学统计学领域并矢志拓荒之初,所见偌大一所中央大学图书馆中的统计学书籍总共不足10本,且多为外文,临床上常用的正常值也从国外照搬,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运用统计方法对医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揭示其固有规律的必要性。他认为应编写一本系统介绍医学统计学方法的教科书。从此,他终日钻在图书馆里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仅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一部27万字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这本处女作,在我国首次系统地介绍了医学统计学。书中广泛采用中国人自己的资料阐述当代先进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内容详尽,条理清晰,资料翔实、笔融新颖,深入浅出。此书于1948年9月出版,立即受到当时教育部的奖励,并定为"大学用书"。50年代末,郭祖超开始着手对此书全面修订。他充实了该书方差分析的内容,并增加了实验设计、半数致死量以及曲线回归等方面的章节,篇幅扩充到45万字,更名为《医用数理统计方法》,于1963年出版。70年代后期,他邀请几位曾长期受业于他的学生来西安,共同商定编写方案,并订出实施计划。1986年全书脱稿,新增圆形分布,多元分析、综合分析、调查设计等九章。1988年10月,140万字的《医用数理统计方法》(第三版)出版。这是一本具有80年代水平的医学统计学巨著。

  早在原中央大学医学院方始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的50年代初期,为尽快适应为军队正规化建设、为现代战争服务的迫切问题。郭祖超出于爱国热忱和强烈的责任心,率队到舟山群岛驻军的师、团、营、连各级部队,实地进行有关卫生工作的调查研究,亲自从原始的门诊疾病登记和住院病历中转录,整理出统计资料,并抽样观察其记录过程,以检验准确性。他是第一位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搜集和处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工作统计资料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1956年郭祖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统计工作教范》的主编工作。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出版了郭祖超主编的《1974年度全国应征青年体检资料的统计分析》一书。由于郭祖超以及其他同志的不懈努力,军队卫生统计已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和充实的内容,成为军事医学中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郭祖超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岗位上执教50余年,堪称一代宗师。在他平凡的一生中,对个人名利漠然置之。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郭祖超以自己的言行赋予以它崭新的涵义!



而且郭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据说在台湾也沿用到70年代,再国内首先介绍了圆形分布资料的应用,所以郭祖超可以说是海峡两岸公认的鼻祖。郭祖超教授逝世后将平生积蓄的10余万元建立郭祖超奖励奖金(目前只是用在第四军医大学)用于奖励统计人才的培养,他对我国生物与医学统计人才的培养可谓鞠躬尽瘁,当然他已桃李遍满天下,现在生物与卫生统计学界比较知名的教授许多出自他门下,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苏炳华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徐勇勇、夏结来教授,第二军医大学张罗曼教授以及原301医院的姚晨教授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郭祖超还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个统计软件SPLM
国内卫生统计学界鼻祖之二——许世瑾教授



许世瑾,卫生统计学家,中国生命统计及卫生统计事业的奠基人。早在20年代,他就结合实际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居民死因分类表。30年代,他率先在我国城市及农村创办生命统计实验区,收集并分析我国城乡生命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主办高级卫生统计训练班,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生命统计专业人员,并协助建立了全国72个生命统计试办区。50年代以来,他主要从事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我国培育了几代卫生统计学专门人才。



国内卫生统计学界鼻祖之三——薛仲三教授



薛仲三,统计学家。治学谨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统计图表规格化、符号系统化、计算程序化、说理通俗化,使统计学易学、易懂、易用,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运用独到的方法,编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结合国情,撰写了《高等统计学》和《普通统计学》,制定了《六位简易对数表》和《六位对数表》。擅长大样本统计资料的处理,为部队编写了多种卫生统计资料。他诲人不倦,培养了大量统计学人才。热心统计咨询,对推动医学期刊的统计处理,提高论文质量作了大量的工作。
其实,论真实数据的处理能力,许多卫生统计界、背景为医学的人已经超过了很多科班出生的数理统计人员……



卫生统计是生物统计的一个分支,国外基本上没有卫生统计和医学统计专业,所以说卫生统计学就是生物统计学也不为过。



所谓专家,要看怎么定义。能够导出某个统计分布、提出新的算法,那是专家。把纸面上的公式应用到几万、几十万的人群中去,为健康促进作出贡献,那也是专家。所以如果rtist真的如楼主所说,不免狭隘了……
没有专家和专家很少是两回事。应该看看整体卫生统计水平,然后看其中能称得上专家的人的比例。

列出几个专家教授出来,丝毫不影响rtist的论点。



不管则么说,一个卫生统计的人毕业出来就敢自称专家,恐怕还是不妥的。



手背说的

“论真实数据的处理能力,许多卫生统计界、背景为医学的人已经超过了很多科班出生的数理统计人员”

恐怕是走上另一个极端了吧?我承认有一些这样的情况,但是这个比例应该很低很低。列出分布tail上的极端例子,对于整体分布的信息是很少的(虽然不是没有信息)。



关于”能够导出某个统计分布、提出新的算法,那是专家。“

导出个分布好像随便谁都能做,这个标准就算专家还是太低了一点吧。提出新算法也很容易,问题是提出好的新算法不是很容易的。事实上提出算法仅仅是计算统计学的问题,和统计学本身虽有联系,但是算法本身是计算机科学的范畴。



"把纸面上的公式应用到几万、几十万的人群中去"--也很难说就算专家了。

统计的实际应用,远远超出了套用纸面上的公式的。正是由于卫生统计教学面向很多医务工作者,而医学生常见的思维方法就是记忆,所以造成了公式的死记硬背;最后在背一下应用范围。然后遇到问题心里想这一棵决策树,然后按照决策树找到一个可以用的公式套上。这是很不成熟的统计分析,但是相当多卫生统计的人都在这么做。成熟的统计分析是没有一大堆公式、没有什么决策树的,所谓公式和方法始终都是为了现实问题服务的,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特性,因此都会有其独特的方法,总有很多实际问题是用已经背下来的方法处理不了的。套用公式谁都会,但是如果想要称得上数据分析的专家,至少应该能用浑然合一的统计思想处理问题,而不是用模块化的决策树来”选择“套用方法,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能做到的人”估计“也屈指可数。
搞卫生统计的,没听说过几位国内的数理统计专家;搞数理统计的,也没听说过几位国内的卫生统计专家。所以问题恐怕还得归结于国内的理论统计学研究还不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这些人从来没到过现场,也不知道医学和生物学资料是怎么回事,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所以有些话也没有意义再讲了,相互攻击也是没有意义的……各自好自为之吧
[quote]引用第5楼longoR++2007-04-09 01:21发表的“”:

没有专家和专家很少是两回事。应该看看整体卫生统计水平,然后看其中能称得上专家的人的比例。

列出几个专家教授出来,丝毫不影响rtist的论点。



.......[/quote]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Biometrika杂志的创办,因为当时Pearson的文章不能被当时的正统接受,简单的说就是鄙视刚刚成长的统计学。

我常常在想,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统计软件,为什么中国的第一款统计软件SPLM是搞卫生统计的编出来的,相对来讲,数理统计学家不是更应该清楚算法吗?再看看现在国内的统计软件NoSA,PEMs都是那些搞卫生统计的做的。卫生统计是一门应用统计学科,如果只是把精力放在数理统计上,未免舍本逐末,同时医学统计中更注重了实验设计,而不只是统计方法,并且卫生统计界的在理论上也是有发展的,例如:田凤调教授的RSR法进行综合评价,郭组超教授引入的圆形分布,以及他在晚年提出资料的再分析问题,和国外之后提出的meta分析思想如出一辙,只是他们的贡献更注重应用。



总之一句话,同为统计界,加强交流理解。



[quote]引用第5楼longoR++2007-04-09 01:21发表的“”:



不管则么说,一个卫生统计的人毕业出来就敢自称专家,恐怕还是不妥的。

.......[/quote]



我当然承认这一点,就像一个其它学科毕业的人刚出来自称专家我也觉得好笑



[quote]引用第5楼longoR++2007-04-09 01:21发表的“”:



手背说的

“论真实数据的处理能力,许多卫生统计界、背景为医学的人已经超过了很多科班出生的数理统计人员”

恐怕是走上另一个极端了吧?我承认有一些这样的情况,但是这个比例应该很低很低。列出分布tail上的极端例子,对于整体分布的信息是很少的(虽然不是没有信息)。



.......[/quote]



是我说的吗?似乎这位大哥眼神不大好
[quote]引用第5楼longoR++2007-04-09 01:21发表的“”:

"把纸面上的公式应用到几万、几十万的人群中去"--也很难说就算专家了。

统计的实际应用,远远超出了套用纸面上的公式的。正是由于卫生统计教学面向很多医务工作者,而医学生常见的思维方法就是记忆,所以造成了公式的死记硬背;最后在背一下应用范围。然后遇到问题心里想这一棵决策树,然后按照决策树找到一个可以用的公式套上。这是很不成熟的统计分析,但是相当多卫生统计的人都在这么做。成熟的统计分析是没有一大堆公式、没有什么决策树的,所谓公式和方法始终都是为了现实问题服务的,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特性,因此都会有其独特的方法,总有很多实际问题是用已经背下来的方法处理不了的。套用公式谁都会,但是如果想要称得上数据分析的专家,至少应该能用浑然合一的统计思想处理问题,而不是用模块化的决策树来”选择“套用方法,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能做到的人”估计“也屈指可数。



.......[/quote]



老兄似乎不太了解卫生统计出身的人,你说的现象当然是有,医学生确实是这个样子,但是不用一巴掌呼死一大帮吧,医学生和卫生统计人毕竟是两回事
我是学习卫生统计专业的

临床大夫的确和公卫学院的学生存在着区别

不过讨论专家不专家其实没有什么意思

卫生统计本身就是统计的一个分支,一个应用学科

动辄拿理工院校的统计专业和医科院校的卫生统计专业想比较

赫赫,太没有可比性了吧?
我是学习卫生统计专业的

临床大夫的确和公卫学院的学生存在着区别

不过讨论专家不专家其实没有什么意思

卫生统计本身就是统计的一个分支,一个应用学科

动辄拿理工院校的统计专业和医科院校的卫生统计专业想比较

赫赫,太没有可比性了吧?
8 天 后
记得周总理说过的一句话“求同存异”。共勉
统计学本来就是一门工具学科,辅助决策,理论只有指导实践才有生命力!

争论是没有价值的,互相诋毁也是有害无益的,应该和谐发展!
统计只有和具体的各个领域的应用相结合才能够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本人是医学统计研究生,纵观全国各个高校的统计教授导师,本人认为现今的医学统计界中堪称专家的有以下几个,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教研室的方积乾教授堪称第一,虽然没有医学背景但是绝对是医学统计的专家,上海医科大学的金丕焕教授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其水平之高,华西医科大学的倪宗赞,杨树勤就不用说了,北京预防医学科学院的胡良平教授的水平绝对可以成为专家,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来,还有。。。暂时想起来这么多,当然还有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在统计第一线的人,共勉。
支持 手背 !!

隔行如隔山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于不了解卫生统计发展和现状的人来说 有必要去看看相关资料或介绍 以及看看卫生统计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我想会给大家有所启发 .....
4 天 后
呵呵呵,学统计的不一定会用统计,研究统计和用统计是两回事吧。卫生统计是用统计,目标是找出信息和结果,方向就和数理统计差别很大。
16 天 后
大家共同成长才是关键,个人感觉我国统计学科还需要很大发展。我所从事的新药研发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统计人才。
[quote]引用第14楼jiangshq2007-04-26 23:05发表的“”:

本人是医学统计研究生,纵观全国各个高校的统计教授导师,本人认为现今的医学统计界中堪称专家的有以下几个,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教研室的方积乾教授堪称第一,虽然没有医学背景但是绝对是医学统计的专家,上海医科大学的金丕焕教授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其水平之高,华西医科大学的倪宗赞,杨树勤就不用说了,北京预防医学科学院的胡良平教授的水平绝对可以成为专家,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来,还有。。。暂时想起来这么多,当然还有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在统计第一线的人,共勉。[/quote]



金丕焕教授前天见过一面,真是大家风范啊,他来我大老板这里商议事情,我给他低了一份简历,赫赫
1 年 后
[quote]引用第17楼hnanlilin2007-05-18 13:53发表的“”:

大家共同成长才是关键,个人感觉我国统计学科还需要很大发展。我所从事的新药研发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统计人才。[/quote]



卫生统计是否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呢?
5 个月 后
别争那么多了,死命地吸专家们的知识吧,然后为大家服务,实实在在的帮助论坛上求助的人,最后你就自然而然地成大虾了!专家成了大虾,才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尊重。
5 个月 后
与体制有关,人为制造了许多看似很专业的领域,事实上禁锢了学界的思想和工作的交流。

有时候人们认为专家就该专,从高中就开始专了,其实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专业教育应该是从博士开始。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目前的这种状况恐怕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现在我们的许多所谓大学专业课,实际上是基础课,不应该拉大旗作虎皮吓唬学生,而是放下架子面向所有愿意学习的学生。这给我们的本科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