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讨论一下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用论坛的方式进行交流了?

  • 已编辑

我个人认为论坛是一个很适合严肃讨论的方式(比如学术和技术交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国内不流行这种方式了(当然,仍然存在一些活跃度很高的技术论坛),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这可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所以可能也聊不出新意。我觉得一个可以讨论的背景是中外对比,至少在我看来,国外论坛甚至邮件列表仍然是非常主要的交流技术问题的方式,而国内好像QQ群、微信群更流行,我个人也主观认为前者是更好的。

更新一下

再补充几个问题:

  1. 论坛在今天的国内还是一种好的交流学术和技术问题的方式吗?
  2. 如果是,应该怎样去运营好一个论坛,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或者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
  3. 如果不是,什么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 已编辑

    嗷,俺脑袋空空,搬个板凳先。

    想到一点,有没可能是国内搞技术的有交流工具上的壁垒,比如阿里家的员工在自家论坛交流,腾讯家的员工也在自家论坛交流。或者另外一重,比如国内搞技术的也在 GitHub、Stack Overflow 上面溜达。另外,楼主提到的结论好像也是较为主观的(PS俺上网时间较少逛的地方也少),没有数据支撑,用撒来衡量活跃度呢。如果说很多年前曾经流行过,有没撒时代因素在里头呢,呃,整个国内网络上严肃讨论为娱乐交流让路,可能也跟各大平台的一些审核机制有点关系。

      • 已编辑

      yuanfan 活跃度的话,比较直观的就是发帖数量吧(排除灌水的帖子),比如,计算化学公社这个论坛每天发帖量超过100个(我不是搞计算化学的,也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只是偶然看到的,觉得是比较好的例子),统计之都论坛平均估计不到10个吧。所以相比之下,统计之都论坛就不够活跃。但是按道理在当下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应该是非常热门的东西(我也不是这些领域的),所以这个论坛按道理应该是活跃的。在我看到的一些学术、技术论坛里,计算化学公社这种是少数,而统计之都论坛这种是多数。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数据支持,虽然是“身边统计学”。也许有大佬能对中文论坛的活跃度数据和英文论坛的活跃度数据做一个定量分析就更好了。

      huyang 这有一篇文章,阮一峰老师写的,可以参考一下,里面提到了社区落寞的一些原因

        • 已编辑

        最近一年,我跟AI说的话应该已经比跟真人更多了。当前如果看到一个技术问题我认为AI可以给出答案,那就不掺和,同时如果AI给不出答案,我能给更好答案的概率也不高。AI可看作一个把综合性大学所有专业本科内容都掌握的助手,解决问题效率角度问AI比问人更高些。因此,与其说是否喜欢论坛交流,倒不如说AI把能交流的内容大大缩减了,之前的说法是“网上一搜就有”,现在可能是“AI一问便知”,横批“社恐福音”。这个趋势恐怕跟国内国外没关系,今年新发布手机的智能(语言)助手大概都会有GPT-4水平,到时候对着空气说话就不是个笑话了。
        当然,如果是乐子人或找共鸣主题还是跟真人交流有意思,但论坛这个场景又有点严肃了。

          yufree 我个人也使用AI,AI很好,但是个人认为使用场景有限。比如,编程问题是很适合的,因为即使AI给的回答是错误的,运行一下就知道了。比如,写文案是可以的,因为文案无所谓对错。但是对于知识问题,AI很容易给出错误答案,而且一旦错误印象进入大脑,(个人觉得)很容易根深蒂固,以后要修正很困难。所以关于学科知识比如统计学,我不敢用AI,因为我发现AI会给出看似合理但是完全错误的答案,我个人又无法分辨。

          所以我也认为AI会替代人与人之间的一部分交流,比如很多编程社区,我个人觉得还不如AI。

          liang-qijie 看起来是转载的老外的文章,我看到的区别是,这篇文章谈的是一个社区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和可能原因,国内我感觉兴盛这个阶段就到不了,更不用说衰落了。当然,也许我最开始提的问题也有不对,其实老外也很少用论坛。我对国外的环境并不了解,这里指的“老外”或者“国外”特指美英等发达国家。

          国内的话,知乎算是一个社区,也经历了由盛转衰,但我个人认为知乎不是一个技术社区。我特别想讨论的还是学术技术社区,因为我认为涉及到一个知识积累和传承的问题。因为知识就是这些,比如统计学原理,每个人最终学到的也是一样的,如果这些问题和答案能记录下来,我个人觉得有很大的价值。我觉得stack overflow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想就这个问题吐吐槽,但是没时间展开说。AI 肯定加剧了论坛的冷清,但 AI 没火的时候论坛已经不是很多人喜欢的方式了。我觉得主要还是年轻人的精力分散了,特别是耗费到微信群这种东西里了。论坛是要泡的,年轻人没那个工夫。而曾经泡论坛的那一批人岁数大了,一方面是身兼角色太多,能分给论坛的时间几乎没有;另一方面是心境不同,很多话题欲说还休。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liang-qijie 我的理解是,阮一峰文章中的原因属于论坛本身的发展周期,但这个周期之上还有整个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最早的时候,论坛可能承载很多种功能。但随着互联网发展,很多功能都分流出去了。比如发图片有发图片的地方,表达个人见解有表达个人见解的地方,半专业的音/影评有半专业的音/影评的地方,问技术问题有问技术问题的地方,等等。结局就是,论坛本身特有的功能已经所剩无几。

            huyang 过于严肃会导致没落,过于灌水也会导致没落。从高中就社恐混贴吧的表示见证太多衰落的过程。就很难受。只能说小而精慢慢搞挺好的。

            一.
            从自然规律看,有生有灭很正常;
            但是,知识确实要有个交流的渠道,单纯的即时聊天软件并不能深入沟通;特别是专业一点的内容,都得查资料,还得检索、反馈,再验证,不然聊天群里面天天问入门问题,自然没法展开讨论。(当然,也可以抛出问题后,再私底下讨论)

            二.
            即便不涉及监管问题,人也需要沟通交流,互联网作为干掉纸质媒体的工具,必然要提供一个满足需要的平台。不得不说,传统媒体虽然有各专科的介绍说明,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复杂情况;此时论坛的在线交流,就可以很好帮助。
            所以,各种专业论坛依然存在,国外的各种论坛都依然有,并且深度、光度远比国内好;特别是涉及数学公式的排版,国内只注意到统计之都、知乎在支持。我以前也不写R代码,看到老外动不动就抛代码,就慢慢追随了。

            三.
            钱是大问题,网站维持运营确实是难题,连reddit、stackoverflow都一直亏损,只能卖数据、内容了。当然,高级一点,就是拿商家、各种基金会的钱了。
            至于管理,猫X、X易简直是放任,这一点还不如2chan,起码人家知道过一夜都删掉,谁都忘掉!
            我也见过开发票的垃圾邮件都发到linux讨论的邮件列表里。。丢人。

            四.
            高端的总会曲高和寡,自然有条件,就会在一起。
            微信群我也会用,专业群里都大把打广告、拉投票的,能怎么说?
            但好歹同层次可以交流啊,不然周围人就很难找了。

            五.
            现在高校BBS早就关闭死了,话说老外大学好像也没有什么类似论坛。
            注意到researchgate公司就开辟了一个论坛交流区,各位研究人员都在实名回答。现在似乎推崇博文、问答之下的交流模式。
            至于经常看的新水木清华论坛,算是比较管理比较好,层次不错,各个小板块虽然灌水也不少,但起码有真人真心的交流,少数帖子也不错。

              hellowolrd 第三点我很认同,不光是论坛,开源项目也是。需要探索健康可持续的方式。

              人一天上网时间就12个小时,是有上限的。一旦互联网应用发达起来,网游短视频微博爱奇艺B站起来了,12小时的蛋糕就会分得更小。

              论坛只是诸多打发上网时间的途径之一,事实上现在搬砖那么忙,空闲时间跟朋友打打游戏跟老婆追剧看综艺,周末自驾游,加的微信QQ群都没怎么点开了,何况论坛。

                tctcab 论坛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完全没办法和短视频比较。对于讨论学术和技术问题而言,渠道也越来越多了,论坛也只是其中一种。

                  huyang
                  论坛本来就不适娱乐方式啊!
                  就技术讨论而已,需要慢慢看,慢慢想,再交流,论坛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然所以聊天,几个表情就把问题淹没了。

                  16 天 后
                  • 已编辑

                  根据各位的回复,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几点新想法:

                  1. “大家不喜欢用论坛交流了”这个问题是否成立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感觉是这样,但是确实缺乏一些实证数据支持。即使作为娱乐的论坛不流行了,作为技术交流的论坛是否也不流行了,同样是不确定的。自从我提了这个问题后,我更加注意去留意和搜索论坛网站,发现活跃的技术论坛还是不少的,只是我以前没有关心过这些技术领域,而纯粹技术或者学术的交流往往是小众的或者需要一定的门槛。
                  2. 关于AI的影响@yufree ,虽然我个人认为AI在准确性上还有很大局限,但是我细想一下,觉得和人直接交流也是有很多错误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是不断纠正错误观念的过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以前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说ANOVA模型对正态性假设很宽容 ,所以根本不用在意正态性假设。),始终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就能纠正这些错误。所以我现在也特别认同AI的作用,AI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是足够博学、足够耐心。
                  3. 很多论坛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曾经的精神家园的毁灭无疑让人怀疑论坛这种形式是否已经过时了,如何长期运营是一个挑战。如果注定要毁灭,那好像还不如不开始。比如流行很长时间的开源项目,靠个人或者草根团队维护的真的是不多(仅从我个人知道的而言),钱固然是一方面,运营上的经验也许很重要。
                  4 天 后

                  一、我认为大家仍然喜欢用论坛交流。只是论坛的形式变了,变得不那么“传统”。私以为小红书也是一个论坛,它生在移动互联网,同时支持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论坛的分版块、主题,它仅靠推荐算法,虽然不高效,但精准、有吸引力。再次,豆瓣、酷安也是论坛,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展得较好。

                  二、传统论坛走向落寞。网络速率的提高、设备的迭代,信息必然会更加丰富,传统论坛的形式已不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如天涯、猫扑等已经倒下的时代巨物,其用户生成的内容,远远比不上现在任何一个热门的短视频app。

                  三、中文互联网在走下坡路。在内容审查、移动互联网崛起等冲击下,web2.0时代的很多网站或网站上的内容已经消失了。10年前网站内容,基本都是人工编辑上传,质量很高。现在充斥各种ai、搬运、广告,产生了无数的垃圾。令我失望的是,百度贴吧2007年前的内容已经没有了,贴吧可能是70、80、90后的回忆,上面很多高质量内容都随着数据库的删除而消失了。

                  四、内容审查越来越严格。要知道在国内举办论坛或有留言功能的网站是要经审核备案的,每一条信息都要过筛才能发表。在这严苛的环境中,已经很难做下去了。

                    haozero

                    我倒不觉得中文互联网在走下坡路,只是百度单方面比较拉跨,贴吧运营罄竹难书,好好的产品渐渐依托答辩,同样是文字载体为主的微博知乎十年前啥样现在也活得不错。

                    至于内容审核的话各国都有,x跟油管上的内容警察到处巡逻出警,连支持巴勒斯坦的自由都丢学位丢工作,相比之下还真不好说哪里更自由呢。

                      16 天 后
                      • 已编辑

                      haozero

                      1. 我觉得有必要定义一下何为“论坛”了,如果小红书也归类为论坛,那可能论坛的概念就太宽泛了,以致于所有的交流形式似乎都可以称作论坛了。但是你如果让我说出“传统”论坛和小红书、知乎的区别,那我又一时说不上来,也许其他人能想出一些足够有说服力的观点,不然我也只能接受“一切都是论坛”的观点了。
                      2. 我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技术或学术论坛,就是交流技术和研究问题的论坛,移动端终究不适合讨论技术问题,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到有什么APP是用来深入讨论技术问题的,我看到的技术论坛几乎都没有APP。如果是作为娱乐方式,那文字形式为主的传统论坛几乎肯定是要被淘汰的(而且没有推荐算法的加持)。未来的人类也许能上脑机接口,直接刺激大脑以追求快乐(而不再通过文字、视频这样的媒介了)。
                      3. 百度贴吧这种形式是真的好,据说是挣不到钱。商业逻辑也许就是如此简单,挣钱或者死掉。也许小红书上的内容几年以后也就不复存在了。
                      4. 内容审查我个人认为是双刃剑,如果完全不审查,几乎可以肯定会充斥着黄赌毒、犯罪和政治内容(这一点也许可以从国外的社交媒体来佐证)。技术论坛也许是精神的净土。

                        V2EX, reddit都挺火的,内容也有吸引力。

                        论坛的形式只能存在于PC吧,手机端盖上百层楼是翻不下去的。虽然现在上网人数翻了几番,但手机网民和PC网民是两个群体。

                        所以论坛的受众在近些年并没有随着入网人数显著增加,日常使用电脑的人群一直算是少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