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例在论坛发布这样的帖子,但考虑到这是生物医学统计学讨论版,故借此一用。
肃穆Ing:
2007年11月8日,下午我想往常一样接小孩行走的路上,得到了今天晨时武忠弼教授与世长辞的消息,一时心头涌出难以言表的滋味,一连几日都是阴霾的天气。
一个代表中国人在医学领域能够取得卓越成就的楷模,一个获得国际性殊荣的中国人,一个毕生勤于研学以达后人的老师,一个平易近人不求金利的病理医生。这是中国人在基础医学所能达到的一个极限高度。同济医学丰碑的重要铸就者,同济人是以您为骄傲。我们的精神领袖越来越少了,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了裘老,默默祝福裘老身体健康,我们不能再忍受同济杰出人物就这样走了。
在中国率先懂得用概率的思维方式系统研究病理问题的学者,为中国的病理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武忠弼教授生平-----------以下引自同济医学院公告栏:
武忠弼教授生于1919年3月,祖籍安徽定远,1945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45-1978年任病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至今任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原武汉医学院副教务长、副院长,原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对外联络校(院)方代表等职。
武忠弼教授1936年起即求学、执教于同济至今,与医学院栉风沐雨70余载,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见证了同济医学院的曲折、坎坷、发展和壮大,被尊称为同济医学院的活化石。
武忠弼教授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电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及病理学会常务委员,湖北省电镜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原《同济医科大学学报》、《中德临床肿瘤杂志》副总编辑,潜江市人民政府、十堰市人民政府、宜昌市人民政府顾问、黄石市人民政府外事顾问等。
武忠弼教授学识渊博,论著丰硕,尤其在病理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他是我国医学科学领域最早应用电镜技术者之一,在超微病理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主编有《中华外科病理学》巨著(上、中、下三册,600万字),著有《超微病理学基础》《超微病理诊断学》《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研究》等,主持翻译了《里德病理学》。曾获全国科学大会甲等奖,湖北省科技大会甲等奖并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二、三、四版)获原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原国家教委、卫生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先后主编主译及合编专著2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撰写医学科普文章数十篇。
武忠弼教授更为中德友谊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长期致力于恢复、重建同济医学院与德国医学界的传统友谊,为湖北省各地市与德国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为加深中德人民和中德学术界的友谊与合作付出了大量心血。1988年,他当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1985年至今,他先后荣获联邦德国政府授予的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当选为德国—东亚科学论坛理事,获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奖章及海德堡大学、乌尔姆大学及杜易斯堡-埃森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等。
2002年,他又获得德国总统首次颁发的、德方授予外国公民的最高级别的勋章——星级大十字功勋勋章。
武忠弼教授逝世后,国家有关部委,德国卫生部,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医学界、科技界,教育界,德国友好单位及个人,以及我校历任领导和师生纷纷对武忠弼教授的逝世深感悲痛。校长李培根院士在出差之前,还专程感赴武忠弼教授家中吊唁,向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了花篮和花圈。
前来向武忠弼教授遗体告别的有: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妇联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田玉科,湖北省科协主席、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院士,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姚云,湖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世平,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吕才明,湖北省医学会秘书长吴春华,湖北省科协秘书长冯芊,武汉市科协秘书长李治湘,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盛红华,同济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干国华;中科院资深院士、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校领导朱玉泉、冯友梅、丁汉初、冯向东、向继洲、杨勇、王国斌、陈安民,我校和医学院历任老领导黄光英、叶世铎、刘树茂、吴在德、洪光祥等;我校老专家、老教授,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同济医学院、同济校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人,同济医学院各院系馆所(中心)负责人,我校部分教职工和学生;武忠弼教授生前好友、亲属,兄弟单位代表等。
肃穆Ing:
2007年11月8日,下午我想往常一样接小孩行走的路上,得到了今天晨时武忠弼教授与世长辞的消息,一时心头涌出难以言表的滋味,一连几日都是阴霾的天气。
一个代表中国人在医学领域能够取得卓越成就的楷模,一个获得国际性殊荣的中国人,一个毕生勤于研学以达后人的老师,一个平易近人不求金利的病理医生。这是中国人在基础医学所能达到的一个极限高度。同济医学丰碑的重要铸就者,同济人是以您为骄傲。我们的精神领袖越来越少了,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了裘老,默默祝福裘老身体健康,我们不能再忍受同济杰出人物就这样走了。
在中国率先懂得用概率的思维方式系统研究病理问题的学者,为中国的病理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武忠弼教授生平-----------以下引自同济医学院公告栏:
武忠弼教授生于1919年3月,祖籍安徽定远,1945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45-1978年任病理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至今任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原武汉医学院副教务长、副院长,原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对外联络校(院)方代表等职。
武忠弼教授1936年起即求学、执教于同济至今,与医学院栉风沐雨70余载,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见证了同济医学院的曲折、坎坷、发展和壮大,被尊称为同济医学院的活化石。
武忠弼教授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电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及病理学会常务委员,湖北省电镜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原《同济医科大学学报》、《中德临床肿瘤杂志》副总编辑,潜江市人民政府、十堰市人民政府、宜昌市人民政府顾问、黄石市人民政府外事顾问等。
武忠弼教授学识渊博,论著丰硕,尤其在病理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他是我国医学科学领域最早应用电镜技术者之一,在超微病理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主编有《中华外科病理学》巨著(上、中、下三册,600万字),著有《超微病理学基础》《超微病理诊断学》《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研究》等,主持翻译了《里德病理学》。曾获全国科学大会甲等奖,湖北省科技大会甲等奖并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二、三、四版)获原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原国家教委、卫生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先后主编主译及合编专著2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撰写医学科普文章数十篇。
武忠弼教授更为中德友谊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长期致力于恢复、重建同济医学院与德国医学界的传统友谊,为湖北省各地市与德国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为加深中德人民和中德学术界的友谊与合作付出了大量心血。1988年,他当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1985年至今,他先后荣获联邦德国政府授予的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当选为德国—东亚科学论坛理事,获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奖章及海德堡大学、乌尔姆大学及杜易斯堡-埃森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等。
2002年,他又获得德国总统首次颁发的、德方授予外国公民的最高级别的勋章——星级大十字功勋勋章。
武忠弼教授逝世后,国家有关部委,德国卫生部,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医学界、科技界,教育界,德国友好单位及个人,以及我校历任领导和师生纷纷对武忠弼教授的逝世深感悲痛。校长李培根院士在出差之前,还专程感赴武忠弼教授家中吊唁,向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了花篮和花圈。
前来向武忠弼教授遗体告别的有: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妇联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田玉科,湖北省科协主席、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院士,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姚云,湖北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世平,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吕才明,湖北省医学会秘书长吴春华,湖北省科协秘书长冯芊,武汉市科协秘书长李治湘,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盛红华,同济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干国华;中科院资深院士、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校领导朱玉泉、冯友梅、丁汉初、冯向东、向继洲、杨勇、王国斌、陈安民,我校和医学院历任老领导黄光英、叶世铎、刘树茂、吴在德、洪光祥等;我校老专家、老教授,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同济医学院、同济校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人,同济医学院各院系馆所(中心)负责人,我校部分教职工和学生;武忠弼教授生前好友、亲属,兄弟单位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