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对保险精算师的职业前景做一些分析。
我在保险行业做了很多年,主要做财产险理赔工作。我也有考精算师的想法,但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并不是像网上那些道听途说的鼓吹文章那样,向往那些所谓“金领”的前景。而是想提高对这个行业的全面了解,为自己充电。收入取决于机遇,当然也要取决于实力。
中国没有精算师的可靠收入统计,只有网上那些胡吹乱说的广告。美国精算师的收入,可以到www.payscale.com查看一下(http://www.payscale.com/research/US/Job=Actuary/Salary),的确稍稍高于很多常见的技术工作,比如软件工程师等,高出的幅度大约在20%左右。可是,考虑到这个行业漫长的准入考试和稀少的就业机会,这点提高只能说是弥补。所以,这个工作在美国也并不是什么“金领”,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作。国内网站上对这个行业收入的大肆吹嘘,的确有些不找边际、空穴来风的意味。
说到精算师的职业前景——也就是升迁可能了——据我观察,各级保险公司的领导,多是从业务部门提拔。这其实很好理解,保险公司也是要靠销售保单过日子的,对销售人才的倚重其实很正常。我实在想不出,一个以销售业绩为导向的公司,怎么会把领导权交给一个从来只会计算数字、没有真正接触过客户的精算师。
保险精算是一个容纳能力很小的行业。据我所知,省级保险公司及以下分公司,基本没有精算岗位。占据寿险市场份额最大的PICC(人保)、平安、太平洋都是如此,小公司就更不用说了。财产保险公司就更是几乎没有精算岗位,别说省级公司了,总公司也没几个。PICC财险总公司前几年设立了财险精算岗位,还当作新生事务宣传了一番。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见http://www.bls.gov/oco/ocos041.htm),这个行业2006年在全美仅仅雇佣了18000人。中国的保险市场,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谁都可以估计一下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容纳能力。另外,2006年全美雇佣的软件工程师人数是170万,大家只要自己比较一下,就知道这个行业是一个多名小的冷门行业了。所以,我建议那些准备改行、或者在做职业规划的同学,在看到这组数据后,能够谨慎掂量一下,自己在一个如此冷门的行业中,找到工作的机会有多大。
据我所见,保险公司的保费费率根本不是精算师测算出来的,而是市场上所有公司竞价的结果。我手上有大量的保单可以说明这一点。财险保费费率在10年来持续走低,用跳水形容并不过分,这当然不能解释为精算师发现了最新算法,而是保险公司相互竞争的结果。
而且,外资保险公司不见得比中资公司的境况好多少。友邦的大股东AIG(美国第一大的保险公司)最近就打算把友邦卖给PICC。而且,这些外资背景的保险公司,采取的经营模式基本和国内公司一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我推测,它们也不会为保险精算师创造出太多的岗位。
10多年前——也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各种发证机构、培训结构在网上造舆论,把IT认证工程师吹捧成“金领”工作,诸如MSCE(微软认证工程师)、Cisco认证工程师等等。现在呢?——读者可以自己到网上查找这些证书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最后,我建议没有行业经验的新手,在决定参加这种漫长痛苦的行业资格考试前,谨慎思量。
我在保险行业做了很多年,主要做财产险理赔工作。我也有考精算师的想法,但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并不是像网上那些道听途说的鼓吹文章那样,向往那些所谓“金领”的前景。而是想提高对这个行业的全面了解,为自己充电。收入取决于机遇,当然也要取决于实力。
中国没有精算师的可靠收入统计,只有网上那些胡吹乱说的广告。美国精算师的收入,可以到www.payscale.com查看一下(http://www.payscale.com/research/US/Job=Actuary/Salary),的确稍稍高于很多常见的技术工作,比如软件工程师等,高出的幅度大约在20%左右。可是,考虑到这个行业漫长的准入考试和稀少的就业机会,这点提高只能说是弥补。所以,这个工作在美国也并不是什么“金领”,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作。国内网站上对这个行业收入的大肆吹嘘,的确有些不找边际、空穴来风的意味。
说到精算师的职业前景——也就是升迁可能了——据我观察,各级保险公司的领导,多是从业务部门提拔。这其实很好理解,保险公司也是要靠销售保单过日子的,对销售人才的倚重其实很正常。我实在想不出,一个以销售业绩为导向的公司,怎么会把领导权交给一个从来只会计算数字、没有真正接触过客户的精算师。
保险精算是一个容纳能力很小的行业。据我所知,省级保险公司及以下分公司,基本没有精算岗位。占据寿险市场份额最大的PICC(人保)、平安、太平洋都是如此,小公司就更不用说了。财产保险公司就更是几乎没有精算岗位,别说省级公司了,总公司也没几个。PICC财险总公司前几年设立了财险精算岗位,还当作新生事务宣传了一番。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见http://www.bls.gov/oco/ocos041.htm),这个行业2006年在全美仅仅雇佣了18000人。中国的保险市场,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谁都可以估计一下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容纳能力。另外,2006年全美雇佣的软件工程师人数是170万,大家只要自己比较一下,就知道这个行业是一个多名小的冷门行业了。所以,我建议那些准备改行、或者在做职业规划的同学,在看到这组数据后,能够谨慎掂量一下,自己在一个如此冷门的行业中,找到工作的机会有多大。
据我所见,保险公司的保费费率根本不是精算师测算出来的,而是市场上所有公司竞价的结果。我手上有大量的保单可以说明这一点。财险保费费率在10年来持续走低,用跳水形容并不过分,这当然不能解释为精算师发现了最新算法,而是保险公司相互竞争的结果。
而且,外资保险公司不见得比中资公司的境况好多少。友邦的大股东AIG(美国第一大的保险公司)最近就打算把友邦卖给PICC。而且,这些外资背景的保险公司,采取的经营模式基本和国内公司一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我推测,它们也不会为保险精算师创造出太多的岗位。
10多年前——也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各种发证机构、培训结构在网上造舆论,把IT认证工程师吹捧成“金领”工作,诸如MSCE(微软认证工程师)、Cisco认证工程师等等。现在呢?——读者可以自己到网上查找这些证书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最后,我建议没有行业经验的新手,在决定参加这种漫长痛苦的行业资格考试前,谨慎思量。